当前位置: 首页 >> 公文发布 >> 正文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公文号: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5日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和远景目标。

第一章  “十三五”工作回顾与“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改革发展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和干部师生,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奋进图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内涵建设纵深推进,多元合作成果丰硕,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文化建设全面繁荣,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治理体系更趋完善,圆满完成了“创特色、建名校”的历史任务,高标准通过内保体系诊改复核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验收,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院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院校,被全国绿化委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综治委等评为“双百工程”先进集体、省级平安校园。建成或在建“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学前教育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护理专业被国家4部委确定为全国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被省民政厅、人社厅、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陕西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建成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咸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立项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区域创新引导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6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1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9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参研)1项,国家专利42,其中发明专利5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发表论文2137篇,其中EI、SCI、核心期刊560篇;主参编教材363部,其中入选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一二三等奖26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一等奖1项。学院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1次,学生获得国家技能大赛奖34项,其中一等奖5项,陕西技能大赛奖270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89%以上。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中国特色“双高”建设计划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院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复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大制度设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指明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2019年,“双高”计划的实施,以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为基本目标,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出了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针对性破解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战略举措,为高职教育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教育强国、健康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战略稳步实施,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岗位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区域主导产业与学院骨干专业高度契合,为学院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最前沿,融入区域发展,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面对党和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大学的新使命,学院仍然面临着诸多矛盾、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治理水平比较滞后,教学资源比较短缺,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够高,专业集群优势不够凸显,高水平人才队伍比较短缺,教科研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比较少,学生核心能力还有提升空间,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够强。为此,全院上下必须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努力破除制约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奋力实现基础能力、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多元合作、现代治理、文化建设的新突破、新超越。

 第二章 “十四五”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远景目标

一、“十四五”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学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着眼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双高”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二、“十四五”工作的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标“双高”建设要求,主动服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度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双高”建设,全力实施基础能力、内涵建设、人才队伍、多元合作、现代治理、文化建设“六大超越工程”,积极推动办学层次提升,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三、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学院二期项目建设将全面完成,办学基础能力全面提升,主要办学条件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内涵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数量进一步攀升,专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家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科研成果奖等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增强,现代治理体系全面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服务社会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到新的高度。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大学的远景目标。

第三章 “十四五”工作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大学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学院工作的重点是对标“双高”建设要求,全力实施“六大超越工程”,全面推动提质培优,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实施基础能力超越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一)主要目标

基本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建成智慧校园、高水平实训基地,学院办学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

(二)主要措施

1.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二期项目建设。

坚持现代、开放、绿色、人文的建设理念,按照“必需够用,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分批建设,永续发展,量力而行”的原则,完成二期一批项目建设。到2025年,生均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把学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品位高雅、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校园。

2.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智慧校园建设。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高起点规划新建信息中心,全面推进智慧校园改造提升项目,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云服务”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大力推进网站群和平台应用升级,校园总带宽达到10G,有线信息点达到10000个,无线AP达到5000个;加强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建成或升级改造日常办公、教学管理、科研、人事、学工、资产、后勤服务、财务等业务系统,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服务。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加强校园信息管理,重要业务系统安全保护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或以上标准。优化、提升信息化教学设施,建成智慧教室300间。

3.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实施实训装备提升计划,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建设8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至2025年,至少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探索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厂化运营模式,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

专栏1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二期

项目

生均建筑面积(㎡)

16.5

27

预期性

智慧

校园

校园总带宽(G

5.2

10

预期性

有线信息点(个)

6000

10000

预期性

无线 AP (个)

2020

5000

预期性

智慧教室(间)

170

300

预期性

实训

基地

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个)

3

8

预期性

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个)

1

4

约束性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75

1

约束性



二、实施内涵建设超越工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主要目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科研成果奖等方面形成省内领先优势,着力把学院打造成为“咸阳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

(二)主要措施

1.全力推进“双高”建设,打造“职教高地”

按照“党建统领、成果导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设原则和“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建设思路,紧扣产教融合发展主线,聚焦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协同共建,在重点建设学前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的同时,全面落实“双高”建设任务,全面推动学院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至2023年,完成首轮“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市属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标杆、咸阳支柱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西咸都市经济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智库和西部学前教育专业的旗帜。

2.深入推进专业建设,推动“集群发展”。

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逐步构建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积极参与创新链,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院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达到1~2个,学前教育专业群成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专业总数保持在50个左右,形成协同发展生态、集群发展优势。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教材、制定“1+X”证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逐步实现“1+X”证书专业全覆盖,学生“1+X”证书获取率达到85%以上。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全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适时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全面深化“三项改革”,树立“咸职标杆”。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分层分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合作育人机制和学校需求、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构建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合格培养”转变为“优质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49个,制定专业教学标准49个、岗位职业标准9套、核心课程标准400门以上;培育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0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3次,省级技能大赛10次,国赛及以上竞赛获奖30项以上,省赛获奖200项以上;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个,创新创业团队5个,孵化项目20个,获省级以上奖项10项。深化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全面实现产教融合、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实践考核、过程考核、在线考核等考核方式,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开发项目化课程200门,培育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0门以上。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20部,国家规划标准教材3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4部。建立工匠坊2个,培育工匠精神典型案例3个以上,工匠标兵50名,技能标兵100名。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和综合素质考评,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个以上,构建形成“协同联动、双向互动”的劳动教育体系,着力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专栏2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暨人才培养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专业

建设

专业数量(个)

49

50

约束性

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个)

1

12

预期性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个)

2

预期性

院级高水平专业群(个)

6

6

预期性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个)

1

6

预期性

创新创业团队(个)

1

6

预期性

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个)

4

24

预期性

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项)

10

20

预期性




课程

建设


项目化课程(门)

50

250

预期性

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门)

1

预期性

省级在线精品课程(门)

5

25

预期性

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说明书式教材(部)

5

25

预期性

国家规划教材(部)

1

4

预期性

省级以上优秀教材(部)

2

6

预期性

人才

培养

省级以上教改项目

38

68

预期性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23

预期性

省级教学成果奖

6

12

预期性

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次)

1

4

预期性

承办省级技能大赛(次)

10

20

预期性

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项)

43

73

预期性

省级技能大赛获奖(项)

357

560

预期性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个)

1

4

预期性

工匠坊(个)

2

预期性

工匠精神典型案例(个)

1

4

预期性

工匠标兵(名)

11

60

预期性

技能标兵(名)

27

130

预期性

“1+X”证书获取率(%)

81

85

预期性


4.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助力学生发展。

全面推行“多元育人”学生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争创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达标且满意度不低于90%,课程思政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20门。加强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做实做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完善奖助学体系,加大对困难学生群体的资助力度,扩大助学覆盖面。不断深化学风建设,探索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选拔聘用机制、培养培训发展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推进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坚持优秀辅导员专项评选、表彰制度,培养省级优秀辅导员2~3名、院级优秀辅导员15~30名。

5.创新推进招生就业,提高服务水平。

精准把握招生政策,科学编制招生计划,精心做好各类招生工作,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稳定在20000人左右。建立健全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全力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上下功夫。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本地就业率达到85%以上,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达到80%以上,多方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专栏3  学生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思想

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达标率及满意度(%)

90

90

预期性

课程思政专业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门)

/

1~2

预期性

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门)

/

10~20

预期性


就业

服务


毕业生就业率(%)

95

96

约束性

本地就业率(%)

81

85

预期性

专业对口率(%)

71

80

预期性

就业稳定率(%)

71

80

预期性

多方满意率(%)

90

95

预期性

队伍

建设

省级优秀辅导员(名)

7

9~10

预期性

院级优秀辅导员(名)

20

35~50

预期性


三、实施人才队伍超越工程,全力打造“双师”高地

(一)重点目标

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大人才强院战略实施力度,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双师”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享誉全省、全国的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和专家学者。

(二)主要措施

1.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引培并举、引育并举,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设由高层次人才、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大师、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教学名师为引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至2025年,面向海内外引进学术造诣深厚、业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10名,柔性引进技能大师5名,培养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8~9名,二、三级教授3名,引进和培养博士50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教授不少于50人;教师获得国家级奖励(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团队获奖)2~3项。

2.着力建强“双师”队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与合作企业人员互聘制度,推送优秀专职教师到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助理)、技术指导(助理),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学院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用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相关专业兼职教师。加大青年教师轮岗培训、专任教师企业行业见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实施力度,鼓励教师获取相关执业、从业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改革。到2025年,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5个,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到企业、行业见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双师”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3.力促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双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四级递进教师培养机制,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设计,每年选派50名青年教师参加国培项目培训,构建全程化、进阶式职业生涯规划育训体系,引导青年教师个性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名师。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能力比赛,力争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0项。

4.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立健全院、省、国家三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递进培育机制和团队带头人引领发展机制、团队成员发展提高机制、政行校企事多元合作团队建设推动机制。实行教科研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教科研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教科研和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来源,支持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团队教科研能力整体提升到2025年,培育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2个,培养教研科研骨干30~50人;省部级课题立项10~20项、院级课题立项120项以上;培育省部级及以上教研科研成果奖5~10项、院级20~30项,建成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2个;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横向课题10项,培育省部级及以上产业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1~2项。

5.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教育、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建立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服务能力、发展能力五位一体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师德师风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专栏4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名)

10

预期性

技能大师(名)

1

5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名)

4

8~9

预期性

教授

18

50

预期性

博士(名)

16

50

预期性

“双师”教师比例(%)

68

90

预期性

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

60

70

预期性

获得国家级奖励(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团队获奖)(项)

1

23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教科研创新团队(个)

1~2

预期性

教科研骨干(名)

45

75~95

预期性

省部级课题立项(项)

22

22~42

预期性

院级课题立项(项)

428

550

预期性

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奖(项)

1

5~10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个)

1~2

预期性

省部级及以上产业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项)

1~2

预期性


四、实施多元合作超越工程,大力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一)重点目标

多元化办学体制健全,与区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深度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多元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多方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找准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切入点,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深化政行校企事一体化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争取省级、国家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任务3~5项,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示范特色专业7~10个,至少建设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产教融合发展项目(职业教育集团、学徒制专业、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力争达到5个以上。

2.全面推进全方位开放、多元化合作建立健全政行校企事沟通联系协同工作机制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打通合作壁垒,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扩大“三一制”人才培养规模,共建现代学徒制专业6个,深度合作企事业单位200家;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创新合作形式、内容和方法,进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改革试点。结合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原则,遴选行业企业共建产业(行业)学院不少于3个。拓展职教集团功能,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合作,组建集学生培养、职工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元主体共建,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集团,组建陕西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医养健康职教集团,构建校企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合作。

3.全面提高服务发展水平。强化科研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人工智能、学前教育、健康养老4支科研创新团队,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和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5年内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保持在2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立地式”科技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至少建成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个。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深挖市场需求,瞄准技术痛点,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5年内专利授权总数力争不少于10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幼师培训、健康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全民健身服务、对口帮扶、乡村振兴助力等六项计划,深入开展幼师国培、护士执业资格、“三农”、“八大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年培训规模达到40000人次以上,职业培训年收入达到800万元以上。整合校企资源,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资源包6个,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基地1个。精心办好老年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的示范性老年大学,打造西部老年教育新高地。

4.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基点,提高学院办学国际化水平,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建立健全“学院统筹、二级院部主体、项目依托”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提升师生国际交流能力。引进优质资源,深化中外合作办学,至2025年,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个。加大海外援助,推动境外合作办学。大力实施海外浸濡计划,推进学生海外留学就业,逐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完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实施优秀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积极开展境外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和课程交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度推进与国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开展师生互访、学生共育、资源共建,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专栏5 合作办学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产教

融合

国家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任务(项)

1~2

预期性

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任务(个)

1

2~3

预期性

产教融合示范特色专业(个)

2

7~10

预期性

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个)

1

预期性

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个)

1

3

预期性

产教融合发展项目(个)

1

5

预期性

多元

合作

产业(行业)学院(个)

3

6

预期性

紧密型职教集团(个)

3

5

预期性

现代学徒制专业(个)

1

6

预期性

深度合作企事业单位(家)

40

200

预期性


服务

发展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

12

25

预期性

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12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

1

预期性

专利授权(项)

211

300

预期性

继续教育培训(人次∕年)

18000

40000

预期性

职业培训年收入(万元)

600

800

预期性

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基地(个)

1

预期性

国际

合作

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个)

1

1~2

预期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开展主题讲座(人次)

5

15

预期性

签署国际合作协议(份)

47

57

预期性

选派教师赴国(境)外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学历提升、文化交流等活动(名)

130

180

预期性

引进外教(名)

5

9

预期性

承办国际研讨会(次)

4

6

预期性

与发达国家高水平院校强势专业联合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或教学资源包,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个、套)

/

12个(套)

预期性

创新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搭建职教国际联盟平台(个)

3

6

预期性

拓展“中文+技能”培训项目(个)

/

1

预期性

高质高效推动境外办学(个)

1

2

预期性

选拔资助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就业(名)

60

120

预期性

对接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招录留学生(名)

21

70

预期性

打造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团队(支)

/

1

预期性


五、实施现代治理超越工程,全力建设管理强院

(一)重点目标

现代职业大学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决策执行力和学院发展内驱力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

(二)主要措施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支持院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方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2.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按照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依法依规原则,创新和完善包括学院章程在内的党群工作、行政管理、招生就业、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财务审计、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一章八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既适应深化自身发展需要,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学院良性治理结构。建立并完善由行业、用人单位参与的学院董(理)事会,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学院治理、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能,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有效途径。科学界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院内部治理中的职责职能,探索建立“党政协调、五会共治”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体系

3.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科学划分校院两级责权边界,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责权关系,扩大二级学院人权、财权、事权,夯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学校宏观管理、二级学院自主管理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构建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协调服务、二级学院实体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形成校院两级职责明晰、运行规范、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立足“双高”建设需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自主性、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构建学校督导与二级学院自我督导、自我监控、自我诊改、自我保证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教学督导组织体系。开发综合数据平台,建立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的监控运行机制,实现教学质量实时、多维度监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育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形成内外结合、各方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质量绩效考体系,科学设置质量绩效考核指标,形成考核制度健全、考核流程完善、考核结果应用合理、考核实施保障有效的质量绩效考体系。

六、实施文化建设超越工程,全面繁荣职业院校文化

(一)重点目标

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彰显;师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全面形成,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至2025年,力争建成“全国文明校园”。

(二)主要措施

1.着力培育学院文化特色和品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推进校园文化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建设,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品打造、物质文化提升、行为文化塑造、文化活动繁荣五大工程,认真规划建设校史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进一步提高《西北文学》办刊水平、民族艺术馆办馆水平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扩大学院文化影响力、辐射力。

2.着力培育学院思政工作特色和品牌。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力以赴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挖掘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积极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体、课程思政为支撑的全课程、大思政育人机制,着力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格局,不断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3.着力培育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和品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标全国文明校园“六好”创建标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坚持创建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同学院建设改革相互促进;坚持人文建设同环境建设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宣传动员、目标责任、经费保障和督促检查机制,持续提升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第四章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是学院关于“十四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必须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结果运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顺利完成。

一、全面加强党建引领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做好问题整改,积极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提高门户网站、院报、院刊、微信公众号等阵地宣传质量和水平,牢牢掌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力打造“标杆院部”和“样板支部”,创新和丰富党组织活动形式内容,教育广大党员争当教书育人的标杆、干事创业的榜样、敬业奉献的楷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大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力度,让干部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强能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行首发负责制、首接负责制,对重点事项挂牌督办,形成闭环销号管理,着力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夯实“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廉洁教育,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规矩。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在学院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能量、营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各院部处室要切实落实规划实施工作主体责任,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目标。要结合具体职能,在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考核中要认真落实好规划中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周期较长、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学院成立“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院部处室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全面领导规划的组织实施。

学院“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成员:各院部处室党政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院党政办:

办公室主任:学院分管领导

副主任:党政办负责人

三、全面加强服务保障

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多渠道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严格经费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经费包干、年度审计、使用绩效评价和财务风险评估制度,坚持开源节流、控服兼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后勤服务保障。深化后勤管理改革,加强“智慧后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后勤服务效率,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稳定安全保障。健全和完善稳定安全工作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创新稳定安全工作方法,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师生法制安全教育,提升师生法制安全意识,着力营造稳定、安全、文明、祥和的办学环境。

四、全面加强督导落实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督查跟踪、专家咨询、动态调整和责任落实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控制、考核、督查和指导。围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各院部处室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方案,按年度分解任务指标,夯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如期顺利完成。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成就新伟业。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培优的历史转折点上,正处于大改革、大发展、大作为的历史最好时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发扬“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咸阳职院精神,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建功新时代,实现新超越,努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大学新胜利!